中年是漫長的,飽滿的,充滿各種可能性的。VOGUE推出“中女時代”系列,呈現(xiàn)各個領域女性們多重的生命力。
就在前幾天,2025年第97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的帷幕在洛杉磯緩緩落下。 Demi Moore身著一襲Armani Privé銀色釘珠深V禮服,神色略帶緊張,期待著她從影四十多年來的第一座小金人——在不久前獲得第82屆金球獎音樂/喜劇片最佳女主角,她一向被認為是本屆奧斯卡影后的最大黑馬。
然而,當最佳女主角的名字被宣讀,獎杯最終落入25歲新星Mikey Madison手中時,人們看往Demi Moore的臉龐,那一瞬間,仿佛人們都在討論——她才是本屆奧斯卡的最大遺珠。
或許,不僅僅是報以遺憾,更多的是,人們對她一路走來的注目與致敬。62歲的她,帶著這張被歲月過于雕刻的臉,在電影《某種物質(zhì)》(The Substance)中演繹了一場關于美、焦慮與身份認同的悲歌。 電影里,伊麗莎白凝視著鏡中的自己。光滑、緊致、完美無瑕——那是她向“某種物質(zhì)”索取的新生??稍谒つw之下,真正的她仍在掙扎,那些被剝離的皺紋、松弛的肌理、歲月留下的刻痕,仍然在某個陰暗的角落里回響,提醒她,美是場交易,而代價從未如此殘酷。
140分鐘的電影,仿佛是一場關于美的啟示錄,而引人深思的是,伊麗莎白的故事,又何嘗不是Demi Moore的現(xiàn)實映照?
在影片里,伊麗莎白是《某種物質(zhì)》里一位曾經(jīng)風光無限的女演員,當她年歲漸長,新人接踵而至,于是,她很快被無情的行業(yè)所拋棄。 因為不甘老去,她選擇向體內(nèi)注射一種名為 The Substance 的“物質(zhì)”,以重塑年輕時的美貌。隨著“新生”的完成,她原本衰老的皮膚逐漸剝離,一個更加煥然一新的自己將自己取而代之。更讓人震驚的是,這個新生的自己比從前更完美,容顏無可挑剔,肌膚宛若新生。 最初,她們約定七天輪換一次,共享著人生。而隨著伊麗莎白自我厭惡程度的加深,平衡被打破,原身和復制體之間展開了殺戮。
在影片的最終,這場美的追逐最終卻走向了一條無可挽回的道路——伊麗莎白失去了自我,成為一個虛無的空殼。 實際上,你好像無法割離伊麗莎白和Demi Moore。因為后者的職業(yè)生涯,亦如這部電影所隱喻的——她曾是無可爭議的性感符號,被時代賦予耀眼光環(huán),然而當歲月流逝,那些曾為她歡呼的聲音也隨之消散。 作為90年代最耀眼的女星之一,Demi Moore以《人鬼情未了》成為全球矚目的偶像,還一舉打破當時好萊塢最高片酬的女演員記錄,那個時候的Demi Moore,風頭一時無兩。
電影中的伊麗莎白,為了迎合社會對女性外貌的苛刻要求,愿意犧牲自己的真實身份,現(xiàn)實中的Demi Moore也有過這樣的經(jīng)歷。在男性支配的20世紀末期的好萊塢,美麗的女性充當著花瓶,演繹展示著商品化般的身體角色,她們被社會的審視雕刻著,年老后,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被邊緣化、無戲可拍的命運。 女性在這個規(guī)則化的世界里努力生存,卻也被它一次次推向深淵。人人都可能陷入伊麗莎白或者說Demi Moore的困境,被殘酷的社會圍剿,于是,人人也都可能被陰暗版的自己所支配。
Demi Moore的人生,也與她在電影中的角色一樣,經(jīng)歷過一場關于身份、外貌和自我認同逐漸完善的進程。 Demi Moore的童年并不幸福,她出生于破碎的家庭,母親酗酒,父親缺席,自己還患有斜視,小時候做過幾次矯正手術(shù)。在2019出版的回憶錄《Inside Out》中,Demi Moore提到,原生家庭的混亂環(huán)境讓她總是懷疑自己是否被需要,這樣的不確定感,成為自己日后不安的根源。 經(jīng)歷家庭的背叛,她年幼輟學進入好萊塢,《人鬼情未了》上映后,她的美麗越來越成為標簽,性感成為她的資本。然而,這種美麗的資本注定不能永恒,一旦年華逝去,男人們便會無情地將目光轉(zhuǎn)向更年輕的面孔。為了維持自己的位置,她陷入了對容貌的焦慮。
Demi Moore說,她一度對自己的衰老感到恐懼——嘗試過醫(yī)美、嚴格的飲食控制,甚至在《脫衣舞娘》時期瘋狂健身,希望自己能符合世人對她的期待。但這種期待猶如無底洞,她越是追逐,越是感受到失控。 她說,“我沉浸在一個似乎專為降低我的自尊而設的世界中。” 她的職業(yè)生涯也經(jīng)歷了低谷。《紅字》《魔鬼女大兵》《霹靂嬌娃2》的票房失利,讓她一度被好萊塢遺忘。媒體批評她“不再年輕”、“過度醫(yī)美”、“試圖挽留青春”。她經(jīng)歷了婚姻的失敗,公眾對Demi Moore的審視又從“性感繆斯”轉(zhuǎn)向“中年女演員的掙扎”。 當她在2021年巴黎時裝周上以一張近乎陌生的面容出現(xiàn)時,輿論嘩然。整容、玻尿酸、醫(yī)美失敗的標簽接踵而至,人們討論的不再是Demi Moore的演技,而是她的臉。那是她人生中的至暗時刻之一。那時的她,或許也曾像《某種物質(zhì)》中的伊麗莎白一樣,站在鏡子前,端看自己的臉,懊悔不已。
Demi Moore 說,曾經(jīng)的她,是根據(jù)自己的體重、尺碼和外貌來衡量自己的價值。 但最后,或許她也發(fā)現(xiàn)了,這樣取悅他人的自己終究會被時代拋棄、被審美綁架,最后,被規(guī)則化世界所吞噬。
《某種物質(zhì)》中的伊麗莎白無法擺脫對年輕的執(zhí)念,而現(xiàn)實中的Demi Moore,卻在觸底反彈中醒悟,得以掌舵著自己的人生。 “當時我處于人生的低谷,一本神奇的、勇敢的開箱即用的瘋狂劇本來到我的辦公桌前,它叫做《某種物質(zhì)》——宇宙似乎告訴我,你還沒完。” Demi Moore 甚至拿著自傳親口向?qū)а萃其N自己,毫無保留地向?qū)Ψ秸故舅拿舾?、自卑與焦慮,以至于毫無懸念地打敗了其他更加強勁的參演對手。 她逐漸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,不再屈服于外界對美的定義,而是重新建立起對自己的認可。她在接受采訪時說:“我從沒體驗過61歲,這是我第一次,所以我只是盡最大的努力去活出最棒的自己。”
Demi Moore的回歸不僅僅是一場關于外貌的修復,更是對自我身份的重塑?!赌撤N物質(zhì)》已然成為她事業(yè)的一個新起點,這不僅是一部關于美的電影,更是一部關于女性自由意識的電影——即如何從社會規(guī)則中掙脫,如何在失去一切后找回真正的自己。 “當我們覺得自己不夠聰明、不夠漂亮、不夠瘦、不夠成功或者基本上就是不夠好的時候,要記住人永遠都不會滿足自己有多好。但當你放下衡量的心態(tài),你就會知道自己的價值。” “今天我慶祝的是,作為完整的我的標記。”
奧斯卡的遺珠,當然,不意味著失敗,而是另一種形式的勝利。 也許她確實輸?shù)袅藠W斯卡,但她卻贏回了自己。
編輯:Yijie 設計:小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