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巴黎奧運會新增比賽項目——水翼風箏板——是一項對硬件、訓練環(huán)境的要求極高且具一定危險性的運動,有些小眾。18歲的黃齊濱與之相伴十年,不斷前往有風的地方捕風、逐浪,為中國國家帆船帆板隊水翼風箏組爭取到了巴黎奧運會的入場券。在變幻莫測的天氣下完成一場比賽本就分外艱難,還要與其他選手同場競速,而站在浪板上的黃齊濱迎接著大自然的挑戰(zhàn),也享受這浪漫的冒險。
藍色外套、紅色毛衣 均為 Xander Zhou 卡奇色短褲 Sean Suen
采訪期間,黃齊濱正處于訓練備戰(zhàn)中。由于當日海平面風力不足,水翼風箏板的水上訓練從下午一點開始,訓練時長為三個半小時。在外人看來,這樣的訓練時長似乎并不艱苦,但實際情況遠非如此。水翼風箏板是一項融合了風箏、帆板、沖浪、滑水、滑板等多項運動元素的項目,運動員需要同時掌握的技能有很多,只要下了水,就必須一直處于手腳并用的運動狀態(tài),一刻不停。 首先,風箏不能落水,需要時刻保持對風箏的控制和面對風向擺動帶來的影響。同時,也有控制水翼板的平衡及涌浪造成的差異。休息時也不能像帆船和槳板一樣定點漂在水上。當需要補充水分時,需要以較快的速度接近教練船,喝光水之后再繞一圈返回教練艇,把礦泉水瓶遞還給教練。每天都在海水里泡著,身體的損害在所難免,但黃齊濱沒工夫思考這些,他要一直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,判斷風速風向,隨時調(diào)整風箏,在水面跑出最快速度。
相比其他運動項目,關注水翼風箏的人并不多,運動員的初衷尤為純粹。他們享受與大自然的博弈,與風、水共舞,在危險邊緣游走,抓住可控的刺激感。今年剛滿十八歲的黃齊濱,從事水翼風箏運動已有十年。他的父親黃文勝是一名極限運動愛好者,曾帶領黃齊濱接觸過多項運動。六歲,黃齊濱首先接觸的是單板滑雪。為了讓黃齊濱更好地學習滑雪,黃文勝也同步學習,父子倆成為競技的伙伴。這之后,黃齊濱又接觸到了近年來興起的極限風箏滑雪運動。風箏滑雪與風箏沖浪,具有某些運動技巧的相似性。黃齊濱原本想成為風箏滑雪的頂級選手,沒想到卻在風箏沖浪項目里展現(xiàn)出驚人的天賦和運動才能。結果,明明是為了滑雪而接觸的輔助項目,如今卻成為了他堅定選擇的道路。 要想更好地駕馭水翼風箏板,黃齊濱必須上知天文、下知地理,對氣流、氣象等自然科學都要了解。他介紹道:“風箏在天上,沖浪板在水里,都要通過不同的力來讓它們同時運作。所以,空氣動力學、流體力學,這些都是我要去鉆研的學科。”除了學習物理知識與氣象水文,黃齊濱還從F1方程賽事里找靈感。“為了讓賽車跑得更快,很多車隊會進行風洞試驗。我會借鑒他們的實驗結論,賽車因此做了哪些改進、在空氣動力學上有什么優(yōu)化,都是可以拿來參考的。” 2021年,國際奧委會將帆船帆板-水翼風箏板列入2024年巴黎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,這對黃齊濱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機遇。在緊隨其后的2021年全國風箏板冠軍賽上,黃齊濱獨得三金,分別是男子個人冠軍、男女混合接力冠軍和男女混合長距離賽冠軍,成為了在該項目上足以代表中國隊出戰(zhàn)的關鍵人物。但這些并不意味著就能夠前往巴黎。為了備戰(zhàn)奧運,黃齊濱決定休學一年,積累實戰(zhàn)經(jīng)驗,提升個人排名,真正開啟了自己的第一個職業(yè)賽季。 “每場比賽都可能有意外發(fā)生。” 黃齊濱回憶起去年年初,他在法國有一場比賽,當時的天氣預報是風和日麗,但真正到比賽那一刻,海面上的風浪已經(jīng)極具危險性了。“當時,海面陣風很大,最大風速甚至達到四十節(jié),幾乎相當于臺風,雖然海浪也會帶來很大的影響,但對于水翼風箏板來說,強風往往才是最危險的。許多選手的風箏都因狂風而有所損壞。在這種情況下,別說速度如何,安全完賽才是真正的明智之舉,沖向終點不是勝利,安全回家才是。” 賽場上,很多選手喜歡專注在自己的比賽節(jié)奏上,心無旁騖,不受干擾。黃齊濱則是另外一種,喜歡觀察別人。“風箏沖浪運動和帆船類項目不一樣,視野不受干擾,所以運動員的視角是360度的,這一點給予我很高的自由度。我在比賽中觀察對手,觀察風向,時刻掌握場上動向。這種觀察不會給我?guī)韷毫Γ炊奖阄胰フ{(diào)整節(jié)奏和速度。畢竟,在場上能掌握更多信息,才能擁有更多的決策權。” 從2023年4月到9月,黃齊濱一天未歇,連續(xù)征戰(zhàn),一共參加了13場賽事,9登領獎臺,并在荷蘭世錦賽上憑借穩(wěn)定發(fā)揮,為中國隊拿下巴黎奧運會入場券。在拼下奧運資格后的第二天,他就病倒了,持續(xù)高燒不退。“病因很簡單,人在長時間精神高度集中以后突然松下來,就是最虛弱的時刻。” 風箏本身,也會隨著賽事而不斷損耗。一年里,黃齊濱大概要淘換掉18-20個風箏。“當風箏不能以最完美的形態(tài)去工作,我就要更換器材了。但對于初學者來說,這些舊風箏本身還是可以用的,所以我會把它們分給想要了解和練習水翼風箏的初學者,讓這些舊風箏創(chuàng)造更大的價值,也為風箏沖浪運動的推廣和普及出份力。”
黑色西裝 Sean Suen
黃齊濱坦言,現(xiàn)階段最大的考驗,除了技術層面,還有器材方面。對專業(yè)賽手而言,裝備的提升必不可少,賽手和設備合二為一,才能在賽場上完美發(fā)揮。這其中涉及到板、水翼和風箏等多個器材的相互配合,甚至水翼的每一次打磨,都有可能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。為此,黃齊濱從2022年底開始,便與教練一起進行板和翼的探索與研發(fā)。他經(jīng)常同世界高水平選手、裝備制造商深入交流,通過自身對裝備的感知,再加上所學習的氣候、水文、空氣動力學等知識,不斷鉆研,自己“造板”。 風與浪,看似難以捉摸,但在黃齊濱眼里,這些都是大自然贈與人類的、獨一無二的景致。地球上的不同海域,水溫不同,風向不同。海水咸不咸,海水的密度高不高,種種細節(jié)都在印證著屬于這片海的專屬魅力。因為奔赴各地比賽的緣故,黃齊濱結識了說著不同語言、不同膚色的朋友,也把所到之處的風景銘刻于心。“在西班牙的最南部,塔里法老城里的人們生活愜意悠閑;在法國馬賽,由于籌備奧運的關系,人們對各類運動展現(xiàn)出空前熱情;在毛里求斯,我看到藍綠色的瀉湖,水面清澈如鏡。每一次手中操縱風箏、腳下踏著水翼板在海上馳騁時,景色在身旁飛躍,一切煩心事都被拋諸腦后,專注于動作,專注于滑行,這種感覺非常美妙。” 在速度與激情之外,黃齊濱偶爾也會經(jīng)歷漫長的等待。有時需要等風來,有時需要等潮退,來自世界各地的選手抱著“贏”的目標整裝待發(fā),卻因為大自然的客觀條件,不得不集體停駐在沙灘上。“每個人的眼里都藏著焦急,每個人都盼著早點下海,但水翼風箏項目和賽跑不同,不是一聲令下就可以出發(fā)的。” 等了一陣子,運動員們突然開始卸下心防。他們把勝負欲先放一放,僅僅是站在岸上聊著天。黃齊濱說,像這樣的等待,更多的也是一種機遇,是人與人之間彼此交流的好時機。
攝影:張振 創(chuàng)意指導:隋建博Jumbo Tsui 造型:宋向準William Song 撰文:Koma 編輯:張靜Mia Zhang、馬儒雅Maya 統(tǒng)籌編輯:戴麗斯Dellis Dai 化妝/發(fā)型:易陽 執(zhí)行制片:C·SIDE、小禹 統(tǒng)籌助理:李都 時裝助理:郭永香 設計:曉霓